建成环境的启示
实例一:柏林国会大厦改建(资料引自《世界建筑》2002年第四期)
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原名帝国大厦,帝国大厦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1992年经过公开的国际竞标,德国政府指定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作为改建国传授大厦的设计主待人。通过对竞赛方案的修改,福斯特完善了原有的设计。完善后方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仅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形,而且使它变成了一座生态建筑,使看上去貌似简单的玻璃穹顶具有丰富的内涵。
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做“光雕”或“镜面喷泉”。目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 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侄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于双层窗的外窗可以满足保安要求,内层窗可以随时打开。
(3) 能源与环保
60年代的国会大厦曾安装过采用矿物燃料的动力设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达到7,000号吨,为了保护首都的环境,改建后国会大厦决定采用生态燃料,以油菜籽和葵花籽中提炼的油作为燃料,这种燃料燃烧发电是相当地高效、清洁,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预计仅为44吨,大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议会大厅的遮阳和通风系统的动力来源于装在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这种发电装置最高可以发电40千瓦。把太阳能发民和穹顶内可以自动控制的遮阳系统结合起来是建筑师的一个绝妙的想法。
(4) 地下蓄水层的循环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地下蓄水层(地下湖)的循环利用。柏林夏日很热,冬季很冷,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源和地下蓄水层的存在,把夏天的热能储存在地下供冬天使用,同时又把冬天的冷量储存在地下给夏天使用。国会大厦附近有深、浅两个蓄水层,浅层的蓄冷,深层的蓄热,设计中把它们充分利用为大型冷热交换器,形成积极的生态平衡。

室内设计手绘教程,3dmax培训
实例二:伊甸园工程(资料引自(世界建筑)2002年第四期)
伊甸园工程位于英国康而活的圣奥斯忒尔,是一所兼具教学、研究等功能的研究所,除此之外,还具有展览功能,向公众开放,展示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对植物的依赖。该工程于1996年1月1日开始设计,一期工程于2000年复活节完成,全部工程到2001年复活节完成。
伊甸园工程由布置在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中的相互连接、气候可以调整的多个透明穹隆。穹隆总面积达2。2万㎡,参观者可以经由访问中心——在那儿,他们可以体验到由微观摄影和高速摄影图片组成的植物世界抵达生物穹隆。
在伊甸园工程中,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的设计研究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 总图;
第二,生物穹隆和其他附属建筑的单体。
总图设计中的定位和组织建筑群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为了每一个生物穹隆中的园艺培植,需要充分利用日光,确定建筑的定位;必须利用地形是深 坑的特点,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为将来的扩建留有余地;为了完整的建筑表现,建筑周围要相对开阔等等。通过研究,尽管各个穹隆由于功能不同而尺度差异较大,设计小组将各种要求综合在一起,创造出目前穹隆粘接在一起的总图布局方式,给人一种有机体生机盎然的感觉。这样,受到控制的生物穹隆内的环境就与深坑特有的不定形的形式融合在一起。
穹隆表面的面层材料由一层透明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嵌入三层的充气垫制成——这一做法性能良好,维护方便,在格雷姆肖的其他一些作品中也频繁采用。充气垫利用小型电动马达提供充气压力,置于气势顶部的传感器可以感知风、雪等荷载信息,以便调整气垫压力,适应不同的荷载状况。为了使得生物穹隆名副其实,以光合作用作为一种能量源泉,整个系统用太阳能光电板提供能源。除了生物穹隆组合体以外,伊甸园工程的附属建筑也采用了相同的设计哲学。
实例三:埃森RWE办公大楼(资料引自《世界建筑》2002年第四期)
德国的埃森RWE办公大楼由英恩霍文欧文迪克建筑设计事务所(Ingenhoven Overdiek and Partners)设计,是一栋圆柱形的办公大楼,矗立在其自带的湖水和绿色花园的环绕之中,25m高的入口环形遮阳棚,使得该大厦整个形体在城市规划的意义上向外扩展,成为一个公共空间。
节约能源是该建筑的一个主要设计思想,它主要取决于建筑的形体及其所采用的设备。圆形平面不仅有利于面积的使用,而且圆柱状的外形既能降低风压、减少热能的流失和结构的消耗,又能优化光线的射入。透明的玻璃维护体,使得建筑体中的各种功能清晰可见:门厅、办公楼层、技术楼层、屋顶花园等。垂直的交通网位于圆柱体外的长方形电梯筒内,使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每一层辨别方向。塔芯的一部分布置设备管道,另一部分则用做内部水平与垂直交通网的连接。固定外层玻璃面的铝合金构件呈三角形连接,使日光的摄入达到最佳状况。内走廊的墙面与顶部采光玻璃,使射入办公室的阳光再通过这些玻璃进入走廊,这既改善走廊的照明状况又节约了能源。大楼的外墙是由双层玻璃构成,通过内层可开启的无玻璃窗,办公室内的空气可以自然流通。30层上的屋顶花园通过高矗的玻墙防止高空的风力,从面得到保护。
大楼的技术设备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的,每个空间都可以按照各自的愿望进行调节,如间断通风或持续通风、照明的亮与暗、温度的高与低,以及遮阳的范围等等。楼层的水泥楼板上还安装了带孔的金属板,使之达到能储存能量的目的。外墙双层安全玻璃中的外层厚度为10mm,内外层玻璃间隔50mm,用于有效的太阳能储备,同时也提供了节能性。这座大楼70%的部分是通过自然的方式进行能风的,热能的节约在30%以上,玻璃的反射系数为0。
实例一:柏林国会大厦改建(资料引自《世界建筑》2002年第四期)
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原名帝国大厦,帝国大厦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1992年经过公开的国际竞标,德国政府指定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作为改建国传授大厦的设计主待人。通过对竞赛方案的修改,福斯特完善了原有的设计。完善后方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仅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形,而且使它变成了一座生态建筑,使看上去貌似简单的玻璃穹顶具有丰富的内涵。
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做“光雕”或“镜面喷泉”。目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 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侄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于双层窗的外窗可以满足保安要求,内层窗可以随时打开。
(3) 能源与环保
60年代的国会大厦曾安装过采用矿物燃料的动力设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达到7,000号吨,为了保护首都的环境,改建后国会大厦决定采用生态燃料,以油菜籽和葵花籽中提炼的油作为燃料,这种燃料燃烧发电是相当地高效、清洁,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预计仅为44吨,大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议会大厅的遮阳和通风系统的动力来源于装在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这种发电装置最高可以发电40千瓦。把太阳能发民和穹顶内可以自动控制的遮阳系统结合起来是建筑师的一个绝妙的想法。
(4) 地下蓄水层的循环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地下蓄水层(地下湖)的循环利用。柏林夏日很热,冬季很冷,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源和地下蓄水层的存在,把夏天的热能储存在地下供冬天使用,同时又把冬天的冷量储存在地下给夏天使用。国会大厦附近有深、浅两个蓄水层,浅层的蓄冷,深层的蓄热,设计中把它们充分利用为大型冷热交换器,形成积极的生态平衡。

室内设计手绘教程,3dmax培训
实例二:伊甸园工程(资料引自(世界建筑)2002年第四期)
伊甸园工程位于英国康而活的圣奥斯忒尔,是一所兼具教学、研究等功能的研究所,除此之外,还具有展览功能,向公众开放,展示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对植物的依赖。该工程于1996年1月1日开始设计,一期工程于2000年复活节完成,全部工程到2001年复活节完成。
伊甸园工程由布置在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中的相互连接、气候可以调整的多个透明穹隆。穹隆总面积达2。2万㎡,参观者可以经由访问中心——在那儿,他们可以体验到由微观摄影和高速摄影图片组成的植物世界抵达生物穹隆。
在伊甸园工程中,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的设计研究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 总图;
第二,生物穹隆和其他附属建筑的单体。
总图设计中的定位和组织建筑群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为了每一个生物穹隆中的园艺培植,需要充分利用日光,确定建筑的定位;必须利用地形是深 坑的特点,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为将来的扩建留有余地;为了完整的建筑表现,建筑周围要相对开阔等等。通过研究,尽管各个穹隆由于功能不同而尺度差异较大,设计小组将各种要求综合在一起,创造出目前穹隆粘接在一起的总图布局方式,给人一种有机体生机盎然的感觉。这样,受到控制的生物穹隆内的环境就与深坑特有的不定形的形式融合在一起。
穹隆表面的面层材料由一层透明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嵌入三层的充气垫制成——这一做法性能良好,维护方便,在格雷姆肖的其他一些作品中也频繁采用。充气垫利用小型电动马达提供充气压力,置于气势顶部的传感器可以感知风、雪等荷载信息,以便调整气垫压力,适应不同的荷载状况。为了使得生物穹隆名副其实,以光合作用作为一种能量源泉,整个系统用太阳能光电板提供能源。除了生物穹隆组合体以外,伊甸园工程的附属建筑也采用了相同的设计哲学。
实例三:埃森RWE办公大楼(资料引自《世界建筑》2002年第四期)
德国的埃森RWE办公大楼由英恩霍文欧文迪克建筑设计事务所(Ingenhoven Overdiek and Partners)设计,是一栋圆柱形的办公大楼,矗立在其自带的湖水和绿色花园的环绕之中,25m高的入口环形遮阳棚,使得该大厦整个形体在城市规划的意义上向外扩展,成为一个公共空间。
节约能源是该建筑的一个主要设计思想,它主要取决于建筑的形体及其所采用的设备。圆形平面不仅有利于面积的使用,而且圆柱状的外形既能降低风压、减少热能的流失和结构的消耗,又能优化光线的射入。透明的玻璃维护体,使得建筑体中的各种功能清晰可见:门厅、办公楼层、技术楼层、屋顶花园等。垂直的交通网位于圆柱体外的长方形电梯筒内,使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每一层辨别方向。塔芯的一部分布置设备管道,另一部分则用做内部水平与垂直交通网的连接。固定外层玻璃面的铝合金构件呈三角形连接,使日光的摄入达到最佳状况。内走廊的墙面与顶部采光玻璃,使射入办公室的阳光再通过这些玻璃进入走廊,这既改善走廊的照明状况又节约了能源。大楼的外墙是由双层玻璃构成,通过内层可开启的无玻璃窗,办公室内的空气可以自然流通。30层上的屋顶花园通过高矗的玻墙防止高空的风力,从面得到保护。
大楼的技术设备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的,每个空间都可以按照各自的愿望进行调节,如间断通风或持续通风、照明的亮与暗、温度的高与低,以及遮阳的范围等等。楼层的水泥楼板上还安装了带孔的金属板,使之达到能储存能量的目的。外墙双层安全玻璃中的外层厚度为10mm,内外层玻璃间隔50mm,用于有效的太阳能储备,同时也提供了节能性。这座大楼70%的部分是通过自然的方式进行能风的,热能的节约在30%以上,玻璃的反射系数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