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纪,西方艺术家就从实践中逐步发现色彩与音乐之间有着极相类似的基源,当它们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之时,对应地产生着相同的感情波动,这不能不使他们怀疑它们之间是否因为同是艺术的孪生姐妹而存在着如此相类的亲缘关系,或者说,他们通过视觉或听觉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器官而作用着同一类系统。
康定斯基认为:色彩不只可作音乐的类比,一种色彩能够唤起对某一乐器音色的联想,因为视觉的刺激能带动别的感觉区域共同波动,而且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
法国作曲家奥利维•马新说:色彩对我十分重要,因为我有一种天赋,每当我听音乐或看到乐谱时,会看到色彩。
西方现代派画家,差不多都对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共性做过研究,但更为痴心的要算是康定斯基,他将每一色彩形象地比喻为某种乐器声。这不能不使我们发生兴趣,通过各方面的类比来寻求它们之间共同的对应情感,从而作更深入的研究。
1.色音属性的类比
(1)色音在物理与生理特性上的类比:
杨•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认为人眼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含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蛋白。而我认为这三种感光色素蛋白并非红、绿、蓝,而是红、绿、紫(蓝紫)。通常人们为了研究色彩混合规律,人为地创造了便于寻找原色、间色、补色的色相环,并使它们首尾相接,还安排了一个紫色偏位。实际上太阳光谱并不是一个环形,而是首尾不相接的带形。在720纳米波长以上的电磁波不是紫红,而是看不见的红外线;380纳米波长以下的电磁波也不是紫红,而是紫外线,我们同样看不见它。1802年,生理学家汤姆斯•杨根据人眼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自己的三色理论,这就是红、绿、紫。这种理论后来被物理学家马克思威尔证实了。也就是说,人眼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中也同样有三种感光蛋白,即红、绿、紫。在640~720纳米的光波刺激下只能使感红蛋白发生破裂,它产生的与红色光波相应的神经脉冲传到大脑皮层的兴奋信息使我们能感知是红光;若在600~640纳米的光波刺激下,可以使大部分感红蛋白和小部分感绿蛋白发生破裂,而这种交叉干扰形成的新型兴奋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感知是橙色;在550~600纳米的光波刺激下破坏红、绿感光蛋白的比例形成的相互干扰波所产生的兴奋信息,能使我们感知是黄色;在480~550纳米范围内的光波,红色感光蛋白的破坏骤减,而绿色感光蛋白的破坏骤增,所产生新的干扰波激起并传到大脑皮层的信息使我们可感知不同绿色;在450~480纳米的光波刺激下开始破坏一部分紫色感光蛋白,而红色感光蛋白保持稳定。按绿、紫两色感光蛋白破坏的比例不同而形成新的干扰波形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信息,能使我们感知到不同的青色、蓝色或蓝紫色;在380~450纳米的光波刺激下,只能使感紫蛋白发生破裂,所以我们只能感知紫色。低于380纳米的光波是紫外线,不能产生色感。间色和复色的感知都是因受不同比例的多种光波刺激,按其比例多少而形成的干扰波能使我们产生不同的色感。其光波比例是复杂的,形成的干扰波是复杂的,色感也是复杂的。如果该复色是由某几种波长的色光混合而成,那么这几种色光分别破坏其相对应的几种感光蛋白,而这几种感光蛋白破裂后产生的兴奋信息。也恰恰是这几种光波形成的复色干扰波形。如在380~720纳米全色光波之下,三色感光蛋白都发生破裂,这种干扰波能使我们感知是白色;倘若这些全色光波振幅小,我们可感知不同程度的灰色,倘若没有光波刺激,或光波很微弱,振幅也很小,我们即可感知黑色,这就是人眼对光波感知的全过程。
音感,是发音物体的振动波频作用于人的耳膜所产生的感知。人耳能感知不同音高,那是因声波频率不同所致。人眼能感知色光不同,那是因光波波长不同所致。虽说一个是声波,一个是光波(电磁波),但声波也可通过电磁波互相转换。色光的强弱决定于光波的振幅大小;声音的强弱也同样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大小。在1/20次/秒~1/20000次/秒之内的频率的声波为可听声波,在380~720纳米之间的波长的光波为可视光波。
钢琴的音域可谓乐器中音域最宽的,它能含32.7次/秒~4186次/秒之间的频率。人们把这个范围内的音频分为七组。即: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至小字四组(最高的小字五组C音和最低的大字二组A、B二音通常省略不计)。这七组恰与奥斯特华得色立体中心轴8度色阶相类似,同时又与太阳光谱七色相类似。
人眼最适应七色光谱波长居中的绿色光刺激,同时也最适应明度中灰的辨认。
人耳也同样最适于小字组至小字二组的中音区的听觉辨认。
(2)色音同胞类比:
在艺术七姐妹中,产生最早的就数舞蹈、音乐和美术,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对音与色已经有了系统的总结。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色:赤、黄、青、白、黑。
七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do re mi fa sol la si
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又如同琴键的七个音组,即:大字一、大字、小字、小字一、小字二、小字三、小字四组。
(3)色阶与音阶的类比:
a.奥斯特华德色立体中心轴设8度色阶(实际上为7度,因白不算灰色系列)。
音乐中也设8度音阶(实际上也是7度,因第8度do为后一组所有)。
b.中国画墨分五色:干、黑、浓、淡、湿。
西洋素描中五调子:明暗交界线、投影、反光、亮部灰、高光。
c.钢琴的七音组划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
色彩明度对比划为:低明度、中明度、高明度。
d.音区确定能决定音高色彩的倾向性和表现功能。
色彩明度调子的确定也同样能决定色调韵律倾向性的表现功能。
(4)色音纯度类比:
色纯与否,主要看某种色相光波是否纯正。单色光波最纯正,如:红、绿、紫;间色光波因为是二色光波交叉,相互有干扰作用,即欠纯正;复色光波因为是多种光波的长短、强弱的交叉干扰,最难辨别其种类和数量,也最欠纯正;白光是全色光波的干扰形成,所以无色彩倾向性。
音纯与否,要看发音物体的振动状态,单纯振动产生单一的振动波频,音响纯正;复合振动同时产生两种以上的波频,其中的分段振动对全体振动产生干扰作用,因而造成音响不同程度的混浊。分段振动越多、越强,干扰作用就越大;反之,分段振动越少、越弱,干扰作用就越小。全音频同时振动无法辨别音高。
任何乐器的音都无绝对纯正的,如:笛声与琴声各自的声波波形是不同的;水色与油色的同一色相,它们的纯度至少相差0.2度。孟塞尔色立体中5R4/14与5BG5/6虽都属最纯之色,但它们的纯度比相差8度。
康定斯基曾把不同的色用不同乐器的音响去象征,因为它们都带有不同音质形象。
2.调式与色调的类比
(1)从色相上分:某一色相调子,即画面上某一色相的倾向性。也就是说,对某种色光的反射率多即属某种色相调子。
某首乐曲中的基调,就是这首乐曲对主音的倾向性,也就是其他音以主音为准去确定自己的地位。主音在这个临时组成的小集团中任统帅。
现代派乐曲中有无调性音乐。
现代派绘画中也有无色调倾向性的作品。
(2)从明度上分:色彩明度对比中的高短调,类高音区小调式。它抒情、细腻、柔和、小巧、安详、弱不经风、曲线形、女性化、温情。色音相类。
高长调,类高音区大调式。明朗、响亮、快活、兴奋、活泼、跳跃、闪烁,一般表现小河流水、春光明媚、青少年性格。色音相类。
中短调,类中音区小调式。暧昧、抒情、梦幻、回忆、诉说、忧柔。色音相类。
中长调,类中音区大调式。高亢、明朗、进激、辉煌、雄壮有力。方形,强硬,有楞角、男性化、主动、直率、坦荡、对比强烈、节奏明确,呼唤力、号召力强。色音相类。
低长调,类低音区大调式。苍老、巨大、笨重、有力、朴实、纯厚、老练、稳重、博大,有时痛苦、悲哀,男性化。色音相类。
低短调:类低音区小调式。梦幻、深沉、悲哀,含混不清、混沌未开、阴雨绵绵、阴霾压抑。色音相类。
(3)从主题上分:
①主题:辉煌、博大、高亢、明朗、进激,有力、男性、主动、强硬、直率、坦荡、感情外露而迸发,有号召力。
色彩:明度长对比,色阶大、色域宽、暖色多,色相对比强烈,纯度高。
音乐:大调式,以中音区为中坚,音域宽,节奏强,音区对比强烈,但有过渡。色音相类。
②主题:暧昧、含混、柔和、细腻、抒情、优美、梦幻、温情、馨香、甜美、和善、女性。
色彩:明度高,短对比,色阶小,色相对比弱,柔和、清淡。
音乐:小调式,柔和、小音程、半音多、音域窄,音色、音区、力度对比都弱。色音相类。
③主题:欢快、喜庆、活泼、热烈、辉煌、跳跃、欢乐。
色彩:明度中调长对比,色相中强对比,纯度强对比,暖色多。
音乐:中音区,大调式,音域窄,跳跃、节拍短、快板型。色音相类。
④主题:苍老、厚重、缓慢、笨重、有力、沉重、不可动摇、稳定、朴素、老成、持重。
色彩:明度低调中长对比,纯度中低对比,不宜过艳。
音乐:低音区,大调式,节拍长。色音相类。
⑤主题: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单纯。纯洁、向上、明快、跳跃、闪烁、新奇、好动。
色彩:明度高调中对比。色相中强对比。纯度强对比,面积对比小。
音乐:高音区,大调式,节拍短、音域窄、跳跃性大、明亮、活泼。色音相类。
⑥主题:梦幻、暧昧、含混不清、优柔寡断,如梦如痴。
色彩:明度、纯度、色相均属弱对比。
音乐:小调式,音域宽,节拍长、半音多、形象不清、膝胧、模糊。色音相类。
⑦主题:恐怖、罪恶。
色彩:明度属最长对比,大面积暗对小面积亮,大面积暖对小面积冷,大面积动对小面积静,补色对比多。有时色彩出现生、冷、脏、灰,不调和因素多。
音乐:音域极宽,音色、音区、力度都对比强烈,节拍长短对比大,不协和音多,有时脱离调性。色音相类。
(以上类比以共同的文学内容为参照,仅为了便于了解)。
(4)从冷暖上分:在大调中主要的三个“正三和弦”,音响纯正、迫近,几乎可视为眼前的“物体色”。这七个三和弦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分别可类比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它的基调热烈、辉煌、明亮、快活、热情、奔放、蒸蒸日上,类男性、方形、感情主动而强烈,外露而迸发,前进而不退缩,显英勇、奋发、顽强之气概。
小调中的三个“正三和弦”则倾向于冷区。这七个三和弦: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分别类比为天蓝、青紫、玫瑰红、淡橙、柠檬黄、淡绿、海蓝。它们较前者对比弱、冷而淡,似乎罩上一层纱幕,可视为远逝色。虽也有暖色出现,但都被淡化、冷化,其色相、明度、纯度对比皆弱,淡雅而柔和,属冷静型,女性表现,被动、曲线形、不辉煌、无进击力、无号召力、无强烈感、喜怒不形于色,内向而不外露,柔情而不泼辣。色音相类。
(5)基调确定之后,七音与七色个性品质的类比:(设以DO大调为例)
“DO”,类红色(主干音,三原色之首)。暗示正方形,迫近、纯正、响亮、肯定、明确、稳定、前进、直率、明亮、有原则、易辨认,类方形,正大光明,有号召力,有爆发力,穿透力强。同“宫”音,为七音之首。康定斯基称红色是咆哮的火焰,男性的力量,表现着肯定、高歌凯旋等。色音类比贴切。
“RE”,如同橙色,属间色,较“DO”纯度差,稳定性也差,欠响亮、软弱,暗示梯形。康定斯基说它像强壮的老喉咙或唱着长音。
“MI”,属黄色,暗示正三角形,三原色最明亮者(减光混合),有刺激性,较“DO”软弱、单薄、无力量。在大调中做“DO”的辅助音,是DO—SOL之间音。也是弱化红一绿二补色之间色(加光混合)。康定斯基说:它向观者迎面走来,向外放射着,在亮度增强里提高着自己……它不自觉地向对象奔注,无目的地向一切方向倾泻,封闭在一个几何形里造成不安定感,它刺激着、激动着,然后音响像吹得愈来愈高的喇叭声。它和发疯盲目的癫狂、神经失常的感情状态相接近,它奢侈……比喻贴切。
“FA”,类绿色,暗示圆弧三角形,听觉舒适,欠刺激,欠纯正,属减光混合之间色,也是红色之补色,因而它的个性与“DO”正相反,无进激力、无穿透力、无爆发力、无号召力,属冷静型,曲线形,它柔和、软弱,善于表达感情,只做其他音的辅助音,有特点。康定斯基把它描写为:自满自足,不要求什么,不呼唤什么……若向黄色方向去,则活泼、年轻、愉快,若向蓝色方向去,则沉思、静默。这正是一个缺乏稳定性的色间的个性。比喻贴切。
“SOL”,主干音之一,类青色,实为减光混合色料三原色之一,暗示类圆形,是既舒适又安定之色,色音稳定,透明度强,有浮动感,纯正,应用最多。若把“DO”比作“矩”——有原则、无依赖性、阳性,那么“SOL”就是“规”——饱满、圆润、有弹性、易适应,属阴性。
“LA”,类蓝色,正圆形,色音最亮,最透明、空旷、冷漠、深邃、开阔。是描写蓝天、远山、海洋、太空最好的音色。康定斯基说它是:呼唤人类进入无限,到超感性的深处和静穆里。亮度增高时,它变得冷漠、无味、离人更远。这正是蓝色的个性。
“SI”,类紫色,暗示圆弧方形,穿透力最弱,无原则、稳定性差、软弱、易变,是小调式不可缺少的辅助音。康定斯基说:在紫色里是冷红经过蓝色从人向后退,表现熄灭。比喻贴切。
(本段类比仅以各音与主音“DO”的关系阐述各自的性格特点,倘若主音调更变,其各自的个性也随之而变。而且不包括各音与其他音之间的结合关系,此一点十分重要)。
3.节律的类比
马蒂斯这样说过:“假如我在白纸上画上一个黑点,这个黑点在纸上不管放置多远,总是一个清楚的记号。但在这个黑点旁我另画上一黑点,然后我又画上第三个黑点,就会产生一种混乱;为了维持那原来黑点的效果价值,就需要把它放大,和我后来加进的黑点多少成正比例。”如果我们把这三幅画面译成谱子,即出现节奏:
这种节奏体现在画面中:一是上下左右平面展开,二是色彩明度的层次、纯度的灰艳、色相的冷暖以三维空间的形式纵深展开。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以下共同特点:
(1)第二幅画面,类似无重音的三连音的节奏形式,在画面中尽量避免(正如马蒡斯所说的“混乱”)出现。因为固定节奏能形成视、听神经的习惯性规律而对意识起麻痹作用,如催眠曲,平淡而无变化的列车轮轨碰击声,重复排列的团花二方连续纹样等。
(2)如果破坏这种固定节奏,使其不断发生突变,即能给意识造成一种不懈的惊觉和紧张情绪的感知,从而能激发兴奋,产生新鲜感即美感。如果把这些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疏密有别、错落有序的点连成一条线,这就是一条韵律线,它肯定是条曲线。一条美的韵律线永远不会有等高、等距的重复升降。这就是对比,而只有对比才能产生和谐。在有调性,多声部乐曲中,这许多条韵律线构成的特点是:
(1)强调反向、斜向,避免平行。体现在色彩中即无论色相、明度、纯度都要强调对比,最忌相等。
(2)避免相交。体现在色彩中即:避免明度对比最长调;色相中补色交差;纯度里出现灰、脏。但可用于惊觉强刺激、恐怖、不和谐之处。
(3)不作严格的对称平行。体现在色彩上即:避免明度变化相等,纯度变化相等,色相变化相等,画面无重点。
(4)避免变化无对比。体现在色彩中即:面积相等,冷暖相等,无色调,无主次,无对比。如同乐曲中无调性,无音色,无力度、速度的对比,无高潮等。色音相类。
有位新印象派画家这样比喻:“在调子里,愉快产生于明亮占优势时,在色彩里是温暖占优势时,在线里是动占优势时,这动是在横线上升起的。”
它高亢、向上、进激、有力、号召、响亮,其韵律线是向上升起的。
他又说:“沉静在调子里产生于明与暗的平衡,在色彩里产生于暖与冷的平衡,在线里产生于伸向‘横’的方向。”如:
它平缓、舒适、无进激、优美、抒情,其韵律线虽有变化,但趋于平向波浪式发展,它不能激励人的感情迸发。
接着他又说:“在暗占优势的调子里倾向于悲哀,在色彩里是冷占优势时,在线里是运动向下时。”如:
它悲哀、哭泣、忧伤、压抑、痛苦不已。其韵律线是向下滑动的。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心理分析法解释说,这种形式与人心理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大脑的力场中,每件艺术品都提供了一种力的式样,这种式样会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刺激起同样的力的图式,感情就这样被激发起来。当然这只是图式分析与哲理推断,它的存在无法用肉眼所观察,但可以从视听中感知。他这样描写:一棵杨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提供了一种与人的悲哀的心理相同的结构,正是这种相同的力的结构完成了艺术形式直接的表达作用。
阿恩海姆的描述是有他的道理。他前面提到的:“悲哀的心理相同的结构”,当然是下滑、下垂,即他提到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但这种“结构”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号召声都是由低升高的音形;心平气和的言谈总是平缓的波浪音形,绝没有大起大落的声调,倘若有大起大落,那是演讲,或是对骂与吵架,也定是惊心动魄的。哭泣声,叹息声却是由高至低的下滑,冷色调是曲线形和柔软型的结构心理状态。
平缓的沙丘天际线与平缓的乐曲韵律线相类,险峻的山峰天际线与高亢激昂的乐曲韵律线相类;微风中的湖面波浪线与平静的乐曲韵律线相类,狂风巨浪的波涛起伏升降线肯定像一部惊心动魄、排山倒海的乐曲的韵律线一样,舒畅而辽阔的蒙古族牧歌,多像一幅辽阔无垠,平缓而时有起伏的绿色大草原的风景画……
综上所述,色与音虽是通过人体的不同感官所感知,但感知为信息传到同一大脑,激起的感情却是相同的。我们只是成对地将它们进行类比,以说明色与音的确存在着如此相通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使视觉和听觉之间具有情感作用的一致生,而这种一致性又导致产生一种互换性,那么我们进而即可通过音乐去构成画面,或通过画面去谱成乐曲,自然也具有同样的感情内容。
室内设计班,室内设计专业培训学校,室内设计手绘培训